(原标题:陆家嘴论坛 | 银发经济潜力无限,养老金融必成支柱)
放眼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严峻课题;立足中国,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合力解决的经济问题。目前14.1亿国人中,超过60周岁的人口,已达到2.97亿,占比21.1%,其中,超过65周岁有2.1亿,占比15.4%。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中度老龄社会,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要持续加大对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两年,陆家嘴金融论坛频频聚焦“养老”主题展开热议。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与会嘉宾再度围绕这一热点展开讨论。
“养老”的堵点与机遇
“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这个需求要看有没有消费能力,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说。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35万亿元,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相对较慢,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着如何实现盈利、如何取得担保等难题,银发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打造完善服务生态。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但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具体来看,目前国内普遍存在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医养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如养老设施供给错配,2/3以上的养老机构在郊区,但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区;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国内市场上对需求较大的居家长期照护、助残、助医等适老化供给严重短缺;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只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只治疗不养老,老年人难以同时获得生活照料和医疗养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需矛盾当中,当前最为突出的仍是养老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国内老年人的养老金替代率低,导致了该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需求。银柿财经从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截至2023年末,“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亿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过4900万个,但账户空转率约7成,后两项“支柱”存在明显短板。蔡希良表示,党中央部署“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就是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两个问题。养老金融既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设施,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撑力量。
如果说养老金融是一种“支撑”,银发经济则是一种“机遇”。“现在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与过去纯粹说到养老就想到医疗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会担心退休以后的资金来源,可能对休闲娱乐活动有更多的资金需求。”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Seiji IMAI认为,基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现实,中国的养老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尤其在扩大养老金资金池以及提升抗风险韧性方面蕴含着巨大的需求空间。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少子化现象加剧,人们对养老金的持续积累和养老服务的提质扩容有着更为迫切需求。需求旺盛,供给不足,酝酿着新一轮市场机遇,未来,发展银发经济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预计中国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增长将远超其资本市场的增长。随着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和‘双循环’政策,确保老年人的财务稳定之外,还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将会变得更重要。”施罗德集团中国事务主席Sebastian WOOD表示。
各行各业如何发力
尽管市场巨大、前景明朗,但养老金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当前国内居民的养老规划和投资意识薄弱,理念培育尚需时日,同时金融资本市场回报不稳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们参与金融投资的积极性。各行各业如何以养老金融为依托,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我国如何推进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建设?与会嘉宾结合专业领域实际情况给出了建议。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表示,从银行业层面看,在融资服务供给方面,要做好“三个融合”:要把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好,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和上下游链条企业培育优势主体,拉长做深金融服务链条;要把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融合好,多维度、多层次满足市场主体需求;要把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的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估融合好,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养老产业倾斜。此外,还要提升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特别是要融合好新市民、务工人群养老金融的服务需求;共建金融服务生态,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增强养老服务方面全社会的联动合力。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赵永刚则立足公司实践,提出保险业在“丰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发挥跨周期资产专业配置能力”“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保险机构的资金管理具有天然负债端的成本要求,更加注重投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式增长。赵永刚还用了“三个擅长”来概括保险的优势:擅长长期资金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的获取、擅长从资金端和资产端双向服务养老金的管理、擅长打通保险+投资+服务全链条,为客户提供保险投资服务的一站式服务。
据介绍,目前,保险业头部公司正在通过自建自营养老社区的方式,战略布局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一方面,让客户在养老资金的积累期就能锁定优质康养资源,并且在资金领取期获得一站式衔接,提升客户获得感;另一方面,布局养老产业有利于险企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探索从养老金给付向养老服务给付的转变,当前主要险企养老社区基本建成,并进入长期运营阶段。
谈到金融机构发挥作用时,MSCI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亚太区业务部总裁Kazuya NAGASAWA表示,短期投机性投资者希望获得最高回报,这对于老年人并不适用,银发经济的投资必须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投资,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技术能力,同时能够提供更多针对老年投资者的产品,而银行则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Seiji IMAI以日本的金融服务为例,展现了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养老产品的思考方向,“到2025年,65岁以上人群中可能有1/7患有老年痴呆,针对这种情况,保险险种就涉及到了认知障碍一项”“针对60岁以上的顾客,我们还提供房屋翻新或购买新住宅等相关服务”。
银行业与保险业纷纷发力,国家层面又有哪些举措?我国自2016年开始,在15个城市(目前49个城市)率先在试点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护险),截至目前,全国投保者约1.7亿人,实际享受者120万人。这项探索有许多服务尝试,也有相关规制安排,但由于只是试点,规范上尚不统一,内容和标准也各有差异。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建议,尽快在全国范围铺开推行,将长护险作为一种强制保险,实现全民覆盖,同时加强立法、建立规制,还要多元化筹资,以社会、机构、个人共同出资的形式筹资股票低息配资开户,并委托专业机构或设立专门部门来推行这项制度。他还提到了服务的多元化、规范化以及评估的专业化、统一化,要如何为长护险的服务定级?要如何确保评估机构的专业性?这都将成为长护险推行的重中之重。